舞劇《永樂未央》在京首演 “復活”永樂宮古建壁畫
中新網北京10月6日電 (記者 應妮)舞劇《永樂未央》于10月3日至5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凝聚了舞臺藝術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視覺盛宴。

永樂宮是我國一組著名的元代建筑群,因其保存規(guī)模宏大、格局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及大面積精美的元代壁畫聞名中外。1956年,三門峽水庫建設,永樂宮位于規(guī)劃淹沒區(qū)內。為了保護這一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國家決定將其整體搬遷保護。舞劇《永樂未央》以此次永樂宮遷建工程為核心敘事線索,巧妙將“古建、壁畫、琉璃、傳承”四重美學融入劇情,讓沉睡的文物在舞蹈藝術中“活”起來。

在“時空同頻”的舞臺語匯中,當代建筑師與古代督建者心神交匯,見證動蕩歷史中“立觀度人,時不可失”的建宮宏愿;被拒之門外的元代女畫工以生活為筆、想象為卷,將祈愿繪入《朝元圖》的玉女仙班,與當代前來臨摹壁畫的美術師夙愿共鳴;執(zhí)著技藝的琉璃匠師與七百余歲的老角神在如夢如幻的陪伴中,共同復原了失傳已久的孔雀藍釉琉璃制法,延續(xù)守護的誓言;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遷建者們以十年青春“和三門峽爭先,和黃河水賽跑”,眾手托舉榫卯彩畫,終使永樂宮重獲新生。
從永樂宮的斗拱飛檐到《朝元圖》的絢麗色彩,從孔雀藍釉的瑩潤光澤到搬遷工程的舉世矚目,舞劇將原本靜置在博物館、留存于歷史中的文物、技藝與記憶,轉化為富有情感與故事性的舞蹈語言,以“守歲華,共丹青”的傳承主題,彰顯中華文脈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創(chuàng)作團隊曾數(shù)次深入實地采風,與當年搬遷工程的親歷者對話,將對文化與歷史的理解融入每一個動作設計。從編導、編劇、作曲、造型到主演陣容,以“80后”“90后”“00后”為主力的團隊既展現(xiàn)了“執(zhí)著鑄歲月”的堅守,更詮釋了“青春承未央”的擔當。
舞劇《永樂未央》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為指導單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山西省文物局、芮城縣人民政府出品,此后將開啟全國巡演之旅,奔赴太原、武漢、上海、蘇州、杭州、成都等地。(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06日 14:37:51
- 2025年10月06日 13:17:14
- 2025年10月06日 12:19:57
- 2025年10月06日 11:49:45
- 2025年10月06日 10:43:58
- 2025年10月05日 17:21:02
- 2025年10月04日 13:16:55
- 2025年10月04日 11:47:47
- 2025年10月04日 10:41:45
- 2025年10月04日 09: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