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點變“文化景點”,不過是旅游強制購物的障眼法
據(jù)9月19日《中國青年報》報道,9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5年第三批旅游市場強制消費問題典型案例。在本批通報的16起案例中,不少涉案企業(yè)和個人采用了新型違規(guī)手段,如將購物場所包裝成“非遺博物館”等所謂“文化景點”,或虛構“文旅補貼”等政府背景營銷噱頭,以博取消費者信任。
眾所周知,購物場所以商業(yè)交易為中心,滿足游客購物需求;文旅場所以文化體驗為核心,雖可能也有相關產品售賣,但主要目的是展示文化或歷史,并非盈利。將購物場所包裝成“非遺博物館”等所謂“文化景點”,是值得警惕的新型、隱形旅游陷阱。據(jù)報道,某地一個土司王府被導游宣稱為“博物館”,游客前往游覽時才發(fā)現(xiàn)其中銷售很多價格昂貴的商品,導游還賣力地推銷或變相推銷。
不容否認,文化體驗性較強的購物活動,確實可以作為深度體驗當?shù)匚幕蜕畹囊环N途徑,見商業(yè)也見文化,但硬要將一些購物場所包裝為“景區(qū)”,美其名曰集購物、休閑、文化體驗于一體,顯然屬于旅游市場的誤導性甚至強制性消費行為,侵害游客權益,破壞旅游市場秩序,可能傷害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文旅資源的信任,影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與旅游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我國旅游法規(guī)定,旅游者有權知悉其購買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真實情況,旅游者有權自主選擇旅游產品和服務,有權拒絕旅游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由此來說,旅行社將購物場所包裝成“文化景點”以誘導、欺騙游客,涉嫌侵犯游客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
一些旅行社大玩“文化包裝術”,本質上仍凸顯出“零負團費”“不合理低價游”等旅游行業(yè)頑疾。相較于以往,這些案例顯示出違規(guī)手段更加隱蔽、線上線下融合度更高的新特點。因此,精準辨別相關套路十分必要,如高端“包裝”型——以“政府鼓勵以旅游推動經濟”為由帶去相關購物點;打感情牌型——借助“多購物才能讓當?shù)匕⒚昧羿l(xiāng),否則只能外出打工”“大巴司機奔波辛苦,請車上游客帶點伴手禮來支持一下”等博取同情、誘導消費;販賣焦慮型——旅途中為游客灌輸庸俗、迷信觀念,誘導其購買首飾或日用品以消災求福等。
從強制不讓下車、不讓吃飯、不給房卡的硬剛型強制購物,到如今的變相洗腦、軟磨硬泡等伎倆,面對旅游強制購物“魔高一尺”,必須有“道高一丈”來應對和治理。相關方面要加大力度打擊購物場所與導游、旅行社串通勾結設置消費陷阱等行為,對購物場所的招牌、展板、資料,旅行社的宣傳資料、旅游合同等實施動態(tài)核查,充分保障游客知情權。
近年來,在各方努力下,游客的文旅體驗整體向好。眼下,跟團游仍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期待監(jiān)管火眼金睛、治理與時俱進,倒逼旅行社及文旅從業(yè)者用更誠信的服務助力旅游品質不斷升級,一步一個腳印地贏得行業(yè)未來。(工人日報)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23日 13:55:22
- 2025年09月23日 13:55:15
- 2025年09月23日 13:26:26
- 2025年09月23日 13:20:47
- 2025年09月23日 12:09:05
- 2025年09月23日 11:46:55
- 2025年09月23日 11:38:45
- 2025年09月23日 10:59:30
- 2025年09月23日 10:59:28
- 2025年09月23日 10: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