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浙江烽火中的“袖珍大學”:“芳野”弦歌不輟
中新網(wǎng)杭州7月7日電 題:訪浙江烽火中的“袖珍大學”:“芳野”弦歌不輟
作者 嚴格 林波
誰能想到,抗戰(zhàn)時期,浙江南部小村里的一所“袖珍大學”,居然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這之中更有未來的多位共和國院士。
“七七事變”88周年之際,作者參加浙江省檔案館組織的“我在檔案現(xiàn)場 解密檔案故事”活動,走訪了這所大學——浙江大學龍泉分校。

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1939年,浙江大學遷往貴州辦學,為了方便淪陷區(qū)學子升學,同時又在浙江南部龍泉創(chuàng)辦龍泉分校。
當年,富紳曾水清(曾玉如)得知浙江大學要在龍泉辦學,就將剛剛建好不久的曾家大屋讓出。
在蒙蒙細雨中,作者走進曾家大屋。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房子,外墻是教堂式的西洋門樓,青磚黛瓦,拱頂門,具有濃厚的歐陸風情;內部則是傳統(tǒng)的土木結構。
大屋兩直兩進三層,天井兩側有廂房,大小房間共計72間,正好似72家房客。東西兩側各建有長長的廊房,還有一座后花園,占地面積約3畝。

這就是當年這所“袖珍大學”的前身。其大屋的一樓作總務處辦公室、會客室、實驗室,二樓作教室、圖書館、醫(yī)務室,三樓作教職員宿舍,其余廂樓為學生宿舍。站在二樓學生宿舍門口,雖然現(xiàn)在空無一人,但80多年前想必是人滿為患。
穿過天井,直面大門的客堂墻上掛著一副對聯(lián),“以弦以歌,往哲遺規(guī)追鹿洞;學書學劍,幾生清福到龍泉”。
這副對聯(lián)當年貼在曾家大屋的屋柱上,被學生們一再吟誦。撰聯(lián)者胡倫清系浙江大學龍泉分校的中文系教授。
但當時環(huán)境條件遠沒有對聯(lián)那么清逸。龍泉分校舊址管理者小廖告訴作者,抗戰(zhàn)時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眼前的桐油燈,就是當時的照明工具,煤煙常把師生熏成黑臉;糧食供給不足,餐食以蔬菜為主,很少吃到豬肉,同學們打趣“午餐是青菜豆腐,晚餐是豆腐青菜”;辦學第二年,分校建造茅草屋作新校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同學們用鍋碗瓢盆接水,照樣弦歌不輟。
曾家大屋里面有三座雕像,分別是三任分校主任陳訓慈、鄭曉滄、路季訥,他們帶領著老師們苦中作樂,白天上課教學,晚上圍爐寫詩。
鄭曉滄先生還把“坊下”改成了詩意的“芳野”,今天曾家大屋所在的村莊,也就有了一個詩意的名字。

龍泉市檔案館珍藏著一幅鄭曉滄先生的手跡,是他到芳野的第二年,參與龍泉縣(今龍泉市)發(fā)動社會各界捐款救災的回信。鄭曉滄先生捐款“國幣”24元,為龍泉全縣個人捐款之最多。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當?shù)仂籼棉k起了芳野小學,讓浙江大學教職工子弟和當?shù)卮迕窈⒆右黄饐⒚伞?/p>
從1939年至1945年,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在芳野這普通小村莊的七年,除堅持教學外,本著“讀書不忘報國”的理念,芳野劇藝社、春雷社、文學研究社一個個學生團體活躍在龍泉城鄉(xiāng)各地和周邊省、縣,開展許多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為報國募捐,學書練劍,時刻準備著奔赴抗日最前線。
龍泉市檔案館有一份檔案,就是1945年龍泉分校向龍泉縣政府借用演出場地的函件,“為了抗戰(zhàn)起見,于8月5號起上演話劇……”湊巧的是演出時,無線電波中傳來了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整個劇院沸騰了。
80年過去了,作者還能想象,抗戰(zhàn)勝利時,師生們一定是喜極而泣的吧。
七年烽火歲月里,先后有250多位教職員在龍泉分校任職,有1200余位學生在校學習,他們從芳野走出來,走向了世界各地,成了推動社會前進和歷史發(fā)展的科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各行各業(yè)建設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shù)學家谷超豪回顧在龍泉分校就讀的時光時曾說:“為什么師生們這樣努力?因為大家都抱有一個信念:中華民族一定會戰(zhàn)勝一切困難,取得最后的勝利?!?/p>
走出曾家大屋,作者看到附近有一所龍泉浙大中學,黃墻碧瓦,半圓拱券,恢弘大氣,與古樸的芳野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隔墻相望,相映成趣,現(xiàn)代時尚與歷史的厚重在此完美融合。(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07日 21:22:52
- 2025年07月07日 20:41:09
- 2025年07月07日 18:48:36
- 2025年07月07日 18:04:13
- 2025年07月07日 15:58:55
- 2025年07月07日 14:45:56
- 2025年07月07日 14:20:45
- 2025年07月07日 14:04:42
- 2025年07月07日 12:14:35
- 2025年07月07日 1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