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團體紀念抗戰(zhàn)勝利與臺灣光復 呼吁捍衛(wèi)正確史觀
中新社臺北9月4日電 (記者 朱賀)由臺灣中華戰(zhàn)略學會等民間團體主辦的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臺灣光復80周年學術研討會4日在臺北舉行。與會者聚焦抗戰(zhàn)史實、臺灣光復的法理依據(jù)展開探討,呼吁臺灣社會延續(xù)正確史觀,珍惜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臺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張延廷指出,臺灣執(zhí)政當局以“終戰(zhàn)”代替抗戰(zhàn)勝利,不但不舉辦紀念活動,還限制相關書籍出版,卻派代表參加日本舉行的遭原子彈轟炸紀念活動,顯示臺灣已進入“歷史錯亂階段”。
他批評,民進黨當局通過控制媒體、修改課綱等方式深刻影響年輕人的歷史觀。他憂慮表示:“如今課本中已經(jīng)不講‘抗戰(zhàn)’了,隨著有抗戰(zhàn)記憶的長輩逐漸凋零,還有多少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
臺灣自1895年被迫割讓給日本到1945年光復,經(jīng)歷了長達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中華戰(zhàn)略學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劉榮傳梳理史實表示,日本統(tǒng)治者刻意切斷臺灣與大陸的關系,以強化所謂“主權”,用鎮(zhèn)壓“平定叛亂”,再用所謂“建設”改變社會文教。但臺灣各地的起義反抗并未間斷,更有同胞到大陸投身抗戰(zhàn)?!爸T多志士挺身抗日、不畏犧牲的愛國情操令人敬佩。”劉榮傳表示,沒有抗戰(zhàn)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
臺灣中華戰(zhàn)略學會研究員龔春生指出,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依據(jù)《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文件正式收復臺灣,這些歷史事實不僅是戰(zhàn)后東亞地緣政治和區(qū)域秩序重構的關鍵,更奠定臺灣回歸中國的法律與政治基礎,有效駁斥“臺灣地位未定”的謬論。
從歷史文化角度,龔春生說,臺灣人當然是中國人。“幾十年前在海外讀書,大家常介紹自己是‘來自臺灣的中國人’,現(xiàn)在很多人卻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他表示有責任向下一代傳遞正確史觀。(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05日 16:35:23
- 2025年09月05日 16:30:10
- 2025年09月05日 12:11:52
- 2025年09月05日 11:38:28
- 2025年09月05日 10:49:27
- 2025年09月05日 10:22:57
- 2025年09月05日 10:20:55
- 2025年09月05日 08:44:49
- 2025年09月05日 07:42:15
- 2025年09月04日 22: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