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中國丨從荒漠到綠洲 中國荒漠化防治書寫“綠色奇跡”
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趙方園) “在占地球陸地面積40%的旱區(qū)中,荒漠化土地與貧困問題交織。我們的使命,就是讓至少一半退化土地重現生機?!?/p>
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當天,科普中國說——“多維地球 寰宇共生”地球日專場直播活動在京舉辦?;顒蝇F場,2024年聯合國“地球衛(wèi)士獎”獲得者、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盧琦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了荒漠化防治從“黃”變“綠”的顯著成效。
“中國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彰顯了我國在全球生態(tài)治理中的重要貢獻。”盧琦表示,中國治沙的“秘笈”在于法律保障、科技引領和全民參與。
2001年,中國出臺全球首部《防沙治沙法》,為生態(tài)修復筑牢法治屏障。而更早的治沙智慧可追溯至1950年代:為保障包蘭鐵路穿越騰格里沙漠,中國科學家獨創(chuàng)“麥草方格”等固沙技術,至今仍在創(chuàng)造生態(tài)價值。
在治沙實踐中,眾多成果見證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不懈努力和顯著成效。黃河幾字彎地區(qū)在20年間實現了從黃到綠的轉變,近10年綠意不斷加深并向西北推進 ,成為中國治沙成效的生動例證。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也實現了從不毛之地到米糧川的華麗轉身,如今在林網防護下成為了重要的糧倉。此外,中國還繪制了首張溫帶稀樹草原分布圖,為深入研究和保護這一特殊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了重要基礎。
“中國治沙不僅關系到中國,因為生態(tài)無國界,環(huán)境也沒有邊界,我們要共同治理?!北R琦說。
當天,盧琦還分享了沙漠科考的精彩經歷。從2006年起,他帶領團隊在庫姆塔格沙漠開展了為期10年的科學考察,摸清了沙漠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在這片曾因核爆封閉多年的神秘之地,科考隊首次發(fā)現并命名了一種新的地貌類型“沙礫磧”,還深入研究了獨特的羽毛狀沙丘,相關成果發(fā)表后受到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的關注。這些發(fā)現不僅豐富了外界對沙漠的認知,也為更科學有效的治沙策略提供了依據。
盧琦表示,未來中國治沙工作將邁向現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時代,積極探索工廠化種植、光伏治沙等創(chuàng)新模式,如植樹機器人、機械扎草方格以及“板上發(fā)電、板下種植、板間養(yǎng)殖”的光伏治沙模式,實現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科普中國說”是為科技工作者展示自我而搭建的科普演講平臺。來自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中國地質大學的學生和百余名熱心觀眾共同參加了本期“多維地球 寰宇共生”地球日專場活動。(完)

- 專題:碳路中國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6月30日 14:06:49
- 2025年06月27日 21:24:31
- 2025年06月27日 15:40:32
- 2025年06月27日 10:57:13
- 2025年06月26日 16:47:47
- 2025年06月26日 14:30:14
- 2025年06月26日 13:47:05
- 2025年06月25日 20:25:20
- 2025年06月22日 18:55:59
- 2025年06月20日 0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