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風情壯劇《歌王》等劇目將赴京演出
中新網(wǎng)南寧10月13日電(俞靖)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戲劇院13日介紹,該院將攜壯劇《香樟樹下》、大型風情壯劇《歌王》等劇目,于10月19日赴京演出,在中央歌劇院向觀眾集中展示八桂戲劇魅力。
近期,大型風情壯劇《歌王》連續(xù)兩晚在廣西民族劇院大劇場展演,“以歌代戰(zhàn)”的故事劇情吸引大批民眾前往觀戲。壯劇《歌王》講述了古代南征漢軍與壯族先民從戰(zhàn)爭到融合的故事,展現(xiàn)不同民族從對抗到和解、融合的過程,以傳達民族團結(jié)、和諧共處的積極主題,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在該劇中,《哭嫁歌》《懷胎歌》《攔路歌》等大量原生態(tài)壯族山歌和民間小調(diào),旋律優(yōu)美動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壯劇傳統(tǒng)的唱腔技巧,如“呀哈嗨”等襯腔,增強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舞蹈設(shè)計上,巧妙融入羽人舞、儺舞、板鞋舞等傳統(tǒng)舞蹈元素。該劇全方位展示壯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銅鼓、花山崖畫等文化符號的呈現(xiàn),讓觀眾深入了解壯族文化底蘊。
“壯劇唱腔融合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山歌等多種風格,表演中需準確把握其聲腔特點,還有壯劇的‘腰腳韻體’,在道白和唱詞中還原壯族語言的韻律美。”壯劇《歌王》主演之一的莫豐華介紹,飾演歌王“勒歡”頗具挑戰(zhàn),此角色在劇中是壯族文化精神的代表,傳達壯族“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和平理念。在表演中,其通過細膩表情和肢體語言,傳遞出角色內(nèi)在的文化自信與包容胸懷。
身為壯劇《歌王》復排導演之一的楊丹華介紹,本次進京演出旨在更好傳播廣西文化。該劇是地方劇目經(jīng)典代表之一,真正做到了“小壯劇講大題材”,劇中涵蓋銅鼓文化、圖騰文化等,民族元素和劇情搭配得當。此次復排更像是一次“回爐學習”,不僅對芭蕉舞、板鞋舞、繡球舞等經(jīng)典舞段進行細致打磨,還在道具方面作了調(diào)整,保證輕量化的同時,不失古樸感和民族感。
據(jù)悉,壯劇《歌王》由劇作家梅帥元、常劍鈞、陳海萍聯(lián)袂創(chuàng)作,1995年由廣西壯劇團首演。1997年,該劇獲第七屆文華大獎,還先后榮獲中宣部第五屆“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成為廣西首部實現(xiàn)國家級獎項“大滿貫”的作品。(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13日 21:02:29
- 2025年10月13日 16:55:39
- 2025年10月13日 15:14:47
- 2025年10月13日 13:46:39
- 2025年10月13日 10:27:25
- 2025年10月12日 20:42:12
- 2025年10月12日 17:40:32
- 2025年10月12日 14:02:39
- 2025年10月12日 12:27:59
- 2025年10月12日 1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