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努力無用”的聲音四起,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以前努力就能成功,現(xiàn)在努力了也沒結(jié)果?!?/p>
“還是以前機會多,好賺錢,現(xiàn)在努力沒用?!?/p>
“現(xiàn)在誰不努力?但是有幾個人成功了?”
你是不是在小酒館的閑談里、在深夜加班的嘆息中,常聽到這些話?
“努力無用論”的聲音,在不經(jīng)意間撩撥著人們的心弦。
確實,當自己兢兢業(yè)業(yè)奮斗了若干年,看著有父輩鋪路的同齡人輕松坐上更高的位置;當自己好不容易攢夠錢付首付時,別人早已靠著家里的支持換了第二套房;當過去“好好干就有奔頭”的經(jīng)驗,在現(xiàn)實的壁壘前顯得力不從心,“努力好像真的沒用”的念頭自然會在心底蔓延。
這,是許多認真生活的人可能有的疲憊與迷茫。

當現(xiàn)實與期待的差距越來越懸殊
我們還該繼續(xù)向前嗎
不可否認,當下的社會競爭早已不是單靠蠻力就能勝出的游戲。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行業(yè)迭代加速、機遇窗口收窄,這些挑戰(zhàn)讓普通人的進步顯得格外艱難,也讓努力的“即時回報”漸趨模糊。但將困境簡單歸因為“努力無用”,實則混淆了“短期回報”與“長期積淀”的邊界。
“天道酬勤”從未淪為空洞口號:過去,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篤定;如今,是普通人突破困境的微光。時代在變,努力的形式在變,但其價值從未褪色。

那些真正實現(xiàn)跨越的人,哪個不是在泥濘中踏出了路?
全紅嬋來自廣東農(nóng)村,父母以務農(nóng)、打零工維生。她憑借對跳水的執(zhí)著,日復一日地訓練,成為中國奧運歷史上最年輕的三金得主,既改寫了自身命運,也為家庭帶來生機。
董宇輝出身陜西農(nóng)村,父母是普通農(nóng)民。起初,他在新東方任教,為了講好課,把知識點背得滾瓜爛熟,反復打磨教學方法。當教培行業(yè)遭遇寒冬,他轉(zhuǎn)型做帶貨主播,在鏡頭前將知識與商品結(jié)合,用才華打動了消費者,成為頭部主播。
張桂梅的學生多來自貧困山區(qū),她們披星戴月苦讀,凍得發(fā)僵也不肯休息。她們知道,讀書是唯一能走出大山的路。最終,一批批女孩考入大學,成為教師、醫(yī)生、公務員,徹底掙脫祖輩面朝黃土的宿命。
努力或許無法立刻抹平先天的差距,但卻能讓我們在既定的起點上,不斷向上攀登。

工作中,是深耕業(yè)務、精進能力,還是敷衍應付、安于現(xiàn)狀?是主動學習、拓展視野,還是固守經(jīng)驗、拒絕革新?是預判行業(yè)變化、持續(xù)提升,還是臨陣磨槍、倉促應對?
那些看似無即時回報的努力,終將在關鍵節(jié)點化為破局的力量。
卷不動又躺不平
“有效努力”才是破局關鍵
面對時代挑戰(zhàn),努力更需有的放矢:
其一,找到自己的“突圍賽道”。與其在別人的優(yōu)勢領域里內(nèi)卷,不如發(fā)掘自己的潛力所在;
其二,把努力轉(zhuǎn)化為“不可替代性”。在崗位上,與其做重復勞動,不如深耕專業(yè)技能?!坝矊嵙Α辈攀敲鎸ψ兙值牡讱猓?/p>
其三,轉(zhuǎn)變“速成”的心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父母努力供我們吃飽穿暖,我們努力供兒女讀書,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真正的進步,并非直線上升,而是如登山般:有陡坡、有臺階、有平地,但每一步都在靠近頂峰。
在充滿未知的當下,努力不是“唯一解”,卻是“必答題”。它未必能決定機會是否降臨,卻能決定機會來臨時,我們是否有能力把握;它或許不會立刻兌換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能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刁難時,多一份選擇權(quán)。
作者:白玥
編輯:梁靜
審校:魏園
責編:宋方燦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26日 11:51:57
- 2025年07月26日 11:36:34
- 2025年07月25日 14:36:09
- 2025年07月25日 14:11:49
- 2025年07月25日 13:54:34
- 2025年07月25日 10:34:22
- 2025年07月25日 10:00:40
- 2025年07月25日 09:46:50
- 2025年07月24日 16:20:33
- 2025年07月24日 16: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