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文化”何以頻頻出圈
這個夏天,“蘇超”掀起層層熱浪,“浙BA”緊隨其后燃動全國。體育與文化的深度對話不斷創(chuàng)造著視聽奇觀。
而在此之前,貴州“村BA”“村超”一度火成現(xiàn)象級事件,廣東佛山南?!褒埑背掷m(xù)刷屏,鄂爾多斯“草原村排”品牌越來越響亮,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和美鄉(xiāng)村乒乓球邀請賽等未辦先火。這些體育賽事何以頻頻出圈?其背后藏著文化密碼。
線上再熱鬧,無法代替線下的真實體驗
一系列體育活動爆火背后,實際上折射出社會文化心理的變遷。
互聯(lián)網時代,刷視頻、看直播幾乎成為每個人的日常剛需。直播、短視頻內容讓人眼花繚亂,給人一種通過網絡可以得到一切的錯覺。然而,線上再熱鬧,也無法代替人們對線下真實體驗的需要。
“村超”“蘇超”等體育賽事的出圈,與近年來演唱會、沉浸式文旅等爆火有著相似的背景,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在虛擬網絡遨游太久后,對真實連接、深度體驗的強烈渴望。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面對面的互動和群體活動在我們的基因中留下了深刻印記。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圍聚在篝火旁,共同慶祝狩獵的成功,分享食物,講述故事,這種集體活動不僅滿足了生存需求,更是情感交流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盡管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但這種對集體活動的熱衷依然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里。
從“村超”到“龍超”,再到“蘇超”,這些現(xiàn)象級賽事爆火,都有一個共同原因——它們真正辦成了“人民的節(jié)日”“我們的賽事”,最大程度激活和延續(xù)了一項賽事的生命力。
具體來說,一方面,這些賽事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其爆火并非偶然事件。以“村超”為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具有80多年的足球歷史積淀。1944年,廣西大學遷到榕江,將足球這項運動正式帶進榕江民眾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村民在縣城河邊的草地上建了一個簡易露天足球場,從那時開始,這樣的足球賽在榕江一直沒有間斷。如今,榕江全縣僅群眾性業(yè)余足球隊就有100多支,球員3000多人,隨著“村超”爆火,這些數(shù)字還在攀升。每次舉辦比賽,人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我們的賽事”,你10塊、他20塊,湊份子為隊員們買裝備、出路費,并作為啦啦隊,為隊員搖旗吶喊。
另一方面,群眾可以廣泛參與也是重要原因,這些賽事從參賽者到觀眾均來自各行各業(yè)。走進現(xiàn)場,馬上就能體會其火爆程度。觀眾席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呼聲與加油聲此起彼伏;賽場上,運動員全力拼搏、揮汗如雨,展現(xiàn)著熱血與激情;就連隔著屏幕觀看的觀眾都被感染得熱血沸騰。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全村人口不到1200人的臺盤村,因“村BA”帶來的熱度,短短幾天內就涌入2萬多人。有媒體描述現(xiàn)場時寫道:“看臺四周全是人,層疊不休,毫無空隙,人群里還有不少老人和抱著孩子的婦女?!痹陂沤粓觥按宄北荣惤洺D芪?萬名觀眾到場觀看,媒體拍攝的圖片幾乎都以人山人海、座無虛席等詞語作為注腳。而在前不久南京隊對蘇州隊的“蘇超”比賽中,60396名觀眾的歡呼吶喊如“文化嘉年華”般一浪接一浪,這一數(shù)字創(chuàng)下中國業(yè)余足球賽事觀賽人數(shù)新紀錄,成為民間體育賽事線下狂歡的一個縮影。
這些賽事營造出一種過節(jié)般的氛圍,比賽沒有過多商業(yè)包裝和功利性,參賽者因熱愛而拼搏,觀眾因為簡單的快樂而歡呼。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純粹的社交平臺。在這里,陌生人會因為一次精彩的配合而擊掌,會為落后者的堅持齊聲加油,沒有身份隔閡,沒有利益算計。這種純粹像一塊干凈的海綿,吸走日常的疲憊與焦慮。人們不再盯著手機屏幕里的虛擬互動,而是真切感受著身邊人的呼吸與吶喊,讓情感在眼神交匯、肢體碰撞中自然流動。人們需要線下真實體驗,更需要如此簡單的快樂,正是這樣的簡單與純粹,讓這些賽事超越了競技本身,成為城市里最動人的煙火氣。
以體育之名唱好文化大戲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沒有假球,全是世仇”“贏了拿獎金,輸了跪祠堂”……這些賽事中,一些應援口號引發(fā)廣泛傳播。網友一邊調侃“勝負欲溢出屏幕”,一邊又被其中的幽默與真誠戳中笑點。對于觀眾和廣大網友而言,這些口號的“出?!币饬x遠大于字面上的爭強好勝——它們用夸張的反差解構競技的嚴肅性,反而讓賽事多了幾分接地氣的親切感。
不少媒體用“始于足球,成于文化”“始于龍舟,不止龍舟”來形容這些賽事,點出其本質是文化載體、文化舞臺,即以體育之名唱好文化大戲。
“蘇超”常州對戰(zhàn)徐州的比賽前,一條“蘇東坡在徐州為官、終老常州”的舊事,加上“季札掛劍”的典故,在網絡上刷屏。網友笑稱“看一場球,補一堂歷史課”。一句“淮揚菜正統(tǒng)之爭”,揚州和淮安這兩大淮揚菜源頭同亮身段,一碗獅子頭、一份軟兜長魚,賽的是“味”;一聲“楚漢爭霸”,徐州漢文化、宿遷“項王故里”,爭的是“雄”;一場賽詩大會、幾封“書信”往來,較量的是誰的詩詞最多,誰的絕句更絕,比的是“才”。
一段時間以來,“蘇超”把“散裝江蘇”“蘇大強誰也不服誰”等老梗玩出了新花樣。球場內外,城市文化的亮相成為重頭戲。江河湖海齊聚一省,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江南文化、江海文化四大主脈交匯,楚漢文化、江淮文化、吳文化各具獨特氣韻,歷史典故、詩詞歌賦、特產風物各有各的精彩。江蘇各個城市的文化歷史,因為“蘇超”而引發(fā)全國人民持久的熱情與關注。
這些賽事之所以能成為文化舞臺,正是“體育+文化”的魅力所在。這類體育賽事滿足了現(xiàn)代人對歸屬感的渴望。人們通過支持家鄉(xiāng)參賽隊伍,個體重新獲得集體榮譽感與情感寄托。很多人雖然看不懂比賽規(guī)則,但明白是為城市、家鄉(xiāng)榮譽而戰(zhàn)。而讓人產生這種情感聯(lián)結的,正是其具有的超越體育本身的文化價值。
首先是強化地域文化認同,喚醒“鄉(xiāng)愁式共鳴”。這些賽事將地域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場景,讓本地人重新回味和審視本土文化,也讓外地人透過賽事讀懂一方水土的精神密碼?!按宄蔽枧_上,苗繡隊服、蘆笙伴奏、酸湯魚獎品,都是黔東南非遺基因的具象化,村民在為球隊吶喊時,也是在為自己的民族文化驕傲;“蘇超”過程中,蘇州評彈元素的戰(zhàn)袍、南京金陵折扇的隊徽,讓江蘇13個城市的居民在為家鄉(xiāng)球隊加油時,自然強化了對“江南文脈”的集體認同;“龍超”賽場上,“高速過彎”“急剎倒擋”等雜技式表演,讓每一個佛山人內心涌起自豪感。
其次是重塑社群情感聯(lián)結,構建熟人社會新紐帶。在城市化加速、人際關系漸趨疏離的當下,這些賽事重新激活了社區(qū)的凝聚力,讓“鄰里情”“鄉(xiāng)土情”回歸生活?!按錌A”賽場邊,村民自發(fā)組織啦啦隊、支起小吃攤,甚至鄰村的“姑媽們”專程返鄉(xiāng)跳蘆笙舞助威,賽事成了維系鄉(xiāng)村人際關系的“黏合劑”,讓分散的個體重新找到社區(qū)歸屬感。
如今,“體育+文化”的風已經吹遍全國各地,相關活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并激發(fā)起全民參與的熱情。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也在呼吁:活動既需要社會各界關注與支持,也要提防過度干預導致“變味兒”。
(作者:王資博,系上海體育大學交叉學科研究院教授)

理論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16日 15:12:00
- 2025年08月16日 10:43:51
- 2025年08月15日 16:32:54
- 2025年08月15日 14:32:10
- 2025年08月15日 14:29:50
- 2025年08月15日 13:15:37
- 2025年08月14日 22:23:45
- 2025年08月14日 16:20:40
- 2025年08月14日 16:19:14
- 2025年08月14日 11: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