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年10月03日 08:33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在福建省漳州市藝術館三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內,陳列著一幅長3米、寬3米、高80厘米的沙盤式立體棉花畫,展現(xiàn)了龍文塔、南山寺、南靖土樓等18處漳州著名的旅游景點和歷史建筑。畫中的亭臺樓榭、山水花鳥等元素惟妙惟肖,生動活潑,這幅作品出自郭美瑜及其團隊之手。他們以染色的脫脂棉絮、桃膠水為主材料,輔以棉紙、銅線,一點一點捏制、拼合而成的,創(chuàng)作時間長達兩年多。遠看似畫,近看似雕,讓人耳目一新。近日,中新社記者在福建漳州約訪了漳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漳州棉花畫代表性傳承人郭美瑜。
年逾七旬的郭美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漳州棉花畫結緣已50載。她告訴記者,早年,彈棉匠利用彩色棉花,創(chuàng)造性地在棉被胎面上制作出吉祥圖案或“雙喜”等祝福文字,以讓棉被更具賣點,這便是漳州棉花畫的雛形。后來,彈棉匠又將附著在棉被上的圖畫分離出來,吸收民間傳統(tǒng)工藝、彩扎、浮雕、國畫等技法,制成獨立工藝品。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漳州棉花畫備受青睞,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后因工廠蜂擁而上造成惡性競爭,加之民間開始推崇字畫,棉花畫廠大量倒閉,郭美瑜也隨之轉行。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漳州棉花畫重新走進大眾視野,郭美瑜受邀“重出江湖”,帶頭傳承和發(fā)展棉花畫。她在傳統(tǒng)技法上大膽創(chuàng)新,在棉花中摻入絨線,使棉花畫的亮度、色彩更勝一籌,還將中國畫、雕塑等巧妙融入創(chuàng)作,凸顯棉花畫立體感,造型更活靈活現(xiàn)。
2010年,棉花畫被確認為漳州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2年,郭美瑜被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記者 吳晟煒 福建漳州報道
責任編輯:【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