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甲醛!這種東西別囤在家里了
家中各處存放日用品的紙箱、囤起來的快遞紙箱,還有年輕人喜歡收集的徽章、“捏捏樂”……這些家里常見的東西,很可能暗藏健康隱患,讓房間秒變“甲醛房”!
哪些常見物品會釋放甲醛?如何避免吸入?
01
別囤了!
紙箱可能會釋放甲醛
有測試顯示,在一些快遞站點,甲醛濃度值遠高于國家規(guī)定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雖然紙制品本身一般不含甲醛,但生產(chǎn)過程中很可能通過以下途徑引入甲醛:
膠黏劑:部分低成本紙箱使用含甲醛的脲醛樹脂膠或酚醛樹脂膠,這些膠黏劑在常溫下可能緩慢釋放甲醛。
表面涂層:紙箱的防水、防潮涂層或油墨可能含有甲醛或其他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
包裝:為降低成本,一些商家會用低價劣質的膠帶、塑料制品對紙箱進行快遞包裝,其中可能會引入甲醛。
回收紙:以廢紙為原料的紙板可能因前期印刷或處理殘留甲醛,尤其是一些未經(jīng)嚴格處理的回收紙。
因此,當大量新紙箱、壁紙或涂有防水層的紙制品堆放在狹小空間,就有可能造成甲醛污染,尤其在高溫環(huán)境下,甲醛揮發(fā)速度會加快。
02
除了紙箱
這些物品可能也暗藏甲醛
徽章
近日,一位女孩因家中囤積大量徽章,深夜突發(fā)頭暈惡心、呼吸急促,被送醫(yī)急救。導致女孩中毒的就是存在甲醛超標隱患的徽章。
徽章通常由金屬、膠水、塑料等材質制成。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副主任鄭艷文提醒,夏季高溫環(huán)境下,徽章膠水、塑料包裝等材料可能釋放有害物質,長期堆積或引發(fā)健康問題,收納房間應注意通風。
“捏捏樂”玩具
總臺記者從市場上隨機購買11款“捏捏樂”玩具送到實驗室,全部檢測到了一定濃度的總揮發(fā)性有機物,其中包括甲醛、甲苯、二甲苯。(詳情>>)
工程師透露,總揮發(fā)性有機物達到一定濃度,就會散發(fā)出濃重的異味。消費者經(jīng)常聞到“捏捏樂”玩具的刺鼻氣味,就是其中的總揮發(fā)性有機物散發(fā)出來的。
手機殼
一些小作坊為壓縮成本,在制作手機殼過程中使用工業(yè)膠水,可能導致手機殼甲醛、苯系物超標,并伴有刺鼻氣味。如果剛買的手機殼有濃烈的塑料味,手機發(fā)熱時刺鼻的味道更明顯,就很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質超標了。
毛絨玩具
部分毛絨玩具中的甲醛主要來自玩具表面的紡織品。工廠在制作紡織品的過程中,會添加柔軟劑、固色劑、防水劑、黏合劑等助劑,來提高紡織品防縮、免燙等功能,這些助劑中就含有甲醛。顏色越鮮艷的毛絨玩具,甲醛含量可能就越高。
仿瓷碗
仿瓷碗又稱密胺餐具,合格的密胺餐具是沒問題的,一旦被錯誤使用,如高溫使用、接觸酸性食物,就會增加甲醛等有害物質的析出風險。
03
出現(xiàn)以下癥狀
可能是甲醛超標
甲醛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有毒的化學物質,生活在甲醛超標的環(huán)境中對人體有巨大危害。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甲醛列入一級致癌物名單,長期接觸可誘發(fā)鼻咽癌、白血病等惡性腫瘤。
如果身體出現(xiàn)以下癥狀,可能是甲醛超標了↓
頭暈、頭疼、大腦缺氧:當甲醛超標嚴重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呼吸不暢,還會引發(fā)頭暈、大腦缺氧等,出現(xiàn)渾身乏力、頭疼失眠以及食欲減退等情況。
咳嗽、感冒、水腫:甲醛超標還可能引起咳嗽、感冒甚至發(fā)燒。此外,甲醛有強烈的刺激性,當人體在吸入高濃度甲醛后,會受到嚴重的刺激,身體也會出現(xiàn)水腫反應。
皮膚過敏:甲醛超標也有可能導致皮膚出現(xiàn)過敏的情況,如瘙癢、紅疹,多發(fā)于臉部、手部和脖頸等。
眼睛干澀、流淚:當室內甲醛超標,眼睛也很容易感知到異常情況,比如會出現(xiàn)干澀、酸脹、流淚等一系列不適癥狀。
04
如何減少家庭中的
甲醛來源?
選購低排放產(chǎn)品
購買家具或裝修材料時,根據(jù)國家強制標準《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釋放限量》(GB 18580—2025)和《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釋放量分級》(GB/T 39600-2021),室內人造板的人造板甲醛釋放標準分級為幾級,應選擇E1級及以上材料,而板材制品應達到E0級。
避免囤積新紙箱
新拆封的快遞紙箱、尼龍袋等包裝含有膠黏劑和印刷涂層,應盡快清理或放置在通風處使其散味,或者直接在快遞站拆掉包裝并扔掉,不宜長期囤積于家中或狹小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許多紙箱使用的是淀粉基膠黏劑或聚乙烯醇膠,其游離甲醛含量已顯著降低。因此,談到甲醛的毒性也要考慮劑量,如果紙箱數(shù)量不多且在干燥環(huán)境下,在家中短期放置是不要緊的,正常通風即可降低風險。
加強通風
甲醛釋放量與溫度和濕度正相關。開窗通風、使用排風扇或空氣凈化器,可降低室內甲醛濃度。
定期檢測
若懷疑室內有甲醛污染,可使用經(jīng)認證的檢測儀器或委托專業(yè)機構檢測。
監(jiān)制丨王元
主編丨張志達
編輯丨楊惠珺
作者丨邵文亞 福建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教授、楊超 分析化學博士
審核丨劉路 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