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福利精品免费,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

<b id="kjewv"><legend id="kjewv"></legend></b>
<cite id="kjewv"></cite>
    
    

      高溫天來襲,這份避暑納涼攻略請收好!

      分享到:
      分享到:

      高溫天來襲,這份避暑納涼攻略請收好!

      2025年06月25日 22:27 來源:央廣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央廣網(wǎng)北京6月24日消息(記者 郭彥偉) 近日,我國華北等地高溫持續(xù),局地最高氣溫更是達到40℃以上。如何科學預防中暑?出現(xiàn)中暑征兆如何緊急救治?西安市人民醫(yī)院(西安市第四醫(yī)院)航天城院區(qū)急診應急中心副主任孫蓉為大家?guī)硪环荼苁罴{涼攻略。

        如何科學預防中暑?

        孫蓉表示,高溫天氣預防中暑,建議大家從“衣食住行”方面加以注意。

        穿衣方面:盡量選擇輕薄、寬松、透氣的淺色衣物,避免穿緊身、深色衣物,影響人體散熱。外出時攜帶遮陽傘、遮陽帽等遮陽用品,涂抹防曬霜,避免在直射陽光下暴曬。

        飲食方面:高溫天氣容易導致體內(nèi)水分流失,出現(xiàn)脫水,因此要保證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飲水量,出汗多時,可以補充含鹽分的電解質(zhì)溶液。另外,可適量吃一些果蔬,如西瓜、西紅柿、苦瓜等,還可以飲用綠豆湯、酸梅湯等解暑食品。

        起居方面:生活起居要規(guī)律,減少熬夜,保證充足睡眠;合理設置室內(nèi)空調(diào)溫度,防止室內(nèi)外溫差過大造成感冒或中暑。

        出行方面:高溫天氣要盡量減少室外勞作或戶外活動,尤其是在日照強烈的上午11點到下午3點。如有較長時間的出門旅游,建議備上防暑降溫藥物。

        及時識別中暑信號

        孫蓉介紹,根據(jù)癥狀程度不同,中暑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癥中暑。

        先兆中暑癥狀:頭昏、全身疲乏無力、耳鳴、心悸、惡心、口渴、胸悶、注意力不集中等,體溫正?;蚵愿?,一般不高于37.5℃。

        輕度中暑癥狀:體溫38℃以上,面色蒼白泛潮紅、皮膚灼熱、呼吸急促、脈搏細弱而快。

        重癥中暑癥狀:體溫超40℃,皮膚干燥無汗、嚴重者昏倒或痙攣。

        出現(xiàn)中暑征兆如何緊急救治?

        孫蓉稱,如果出現(xiàn)了先兆中暑的癥狀,盡快脫離高溫高濕密閉的環(huán)境,到通風陰涼的地方休息一下。如果有條件、病情也不重,趕緊適量飲用一些清涼的飲料,比如淡鹽水或含鹽的功能性飲料,也可以拿涼毛巾擦一擦降溫,以緩解癥狀。

        常見的防暑藥物包括藿香正氣水、金銀花顆粒、十滴水、仁丹、清涼油、風油精等,防暑藥物各有特點,且大多為中成藥、非處方藥,大部分藥店都可以買到,需要注意的是,對酒精過敏的人群,應盡量避免使用藿香正氣水和十滴水,也不能與頭孢類抗生素同用,以免發(fā)生不良反應。嬰幼兒、孕婦、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慢病患者防暑需做好4點

        孫蓉強調(diào),患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群發(fā)生中暑的風險更高。因此,慢病患者防暑建議做好以下4點:

        1.及時補充水分。主動、多次、適量飲水,不要感覺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飲水量或需要服用利尿劑者,應詢問醫(yī)生合理的飲水量。

        2.減少運動。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若必須鍛煉,盡可能安排在一天中較涼爽的時間段。

        3.適當補充電解質(zhì)。通過餐食和飲品適量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zhì),若正在進行低鹽飲食,應咨詢醫(yī)生。

        4.保持聯(lián)系。與家人和鄰里保持聯(lián)系,以便及時獲取他人的幫助與照顧。

      【編輯:梁異】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健康新聞精選:

      換一批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