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從制度層面檢視“垃圾圍城” ——中新網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福利精品免费,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

<b id="kjewv"><legend id="kjewv"></legend></b>
<cite id="kjewv"></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社會新聞
        新京報:從制度層面檢視“垃圾圍城”
      2010年02月01日 02:39 來源:新京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北京有“七環(huán)”———前六環(huán)是環(huán)路,第七環(huán)是環(huán)繞北京城的垃圾帶。

        日前,獲得年度杰出藝術家金獎的自由攝影師王久良,以一組《垃圾圍城》,讓每一個看到照片的人,不得不重新正視北京這個尷尬的“七環(huán)”,這個每天都在侵蝕北京土地,污染北京環(huán)境的“有毒地帶”。

        由一系列垃圾填埋場、各種各樣垃圾所構成的“七環(huán)”,是都市化進程無可奈何的副產品,和現代文明帶給每個都市人的尷尬。就像修再多的環(huán)路也難以解決北京的交通擁堵一樣,由更大、更多、更遠垃圾填埋場構成的垃圾“七環(huán)”,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北京的“垃圾圍城”,現代生活方式的演進,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足以讓再大、再多的垃圾填埋場,都很快不敷使用。

        倘“垃圾環(huán)線”繼續(xù)外擴、外移,無需太多時日,“垃圾圍城”大軍的污染營盤,就會擴大到鄰近省市的土地上。可以說“垃圾圍城”是一種“都市病”,一種現代文明綜合征,要根治之,應該秉持怎樣的態(tài)度?

        解鈴還須系鈴人!袄鴩恰奔热皇怯涩F代文明所產生的綜合征,要治愈之,顯然也只能仰賴現代文明。在許多發(fā)達都市,垃圾填埋技術有了革命性進展,填埋效率提高,二次污染減少;垃圾焚燒處理技術也已發(fā)展了三代、四代,原有的種種弊端,如產生大量有毒氣體、顆粒污染和水源污染等,正逐步得到解決。這些都市進入現代文明更早,“垃圾圍城”現象持續(xù)更久,它們能通過現代文明做到的,北京也可以汲取它們的教訓、借鑒它們的經驗,努力做到。

        應該看到,“垃圾七環(huán)”現象的出現,“垃圾圍城”形勢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北京的垃圾處理能力,遠遠無法與都市化節(jié)奏和人口增長頻率同步。因此,在提高垃圾處理技術的同時,北京還應該想方設法減少城市垃圾的產生。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制度的完善,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筑垃圾?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對城市建筑的拆除,建立嚴格的標準和規(guī)范,凡是能通過維修、調整功能等繼續(xù)使用的,就不要輕易拆除重建。要知道,在一拆一建之間,大量的建筑垃圾就會產生,而這些垃圾又很難處理。可以說,少拆除一座城市建筑,就能少產生很多城市垃圾。有人建議給每座大樓設定“生存年限”,其實有道理,通過長遠規(guī)劃,完全可以減少城市建筑“英年早逝”的“杯具”。

        又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活垃圾。這不只是要提倡市民“綠色生活”,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用品,更要讓市民養(yǎng)成細分生活垃圾的習慣,并對這種習慣給予更多的制度性支持和獎勵。這樣,就可以提高生活垃圾的回收率,降低垃圾的產出率。

        不一樣的城市管理制度,可能產生不同的垃圾量。許多不必要的垃圾,可能就是制度不完善的產物。因此,如何從制度層面,減少城市垃圾的產生,打破北京的“垃圾圍城”,還需要艱辛而又細致的努力。

        ----- 社會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