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惠州4月16日電 題:中國網絡問政乍風起便遇迷茫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互聯(lián)網打破了傳統(tǒng)社會架構下的溝通壁壘,網絡問政在領中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風起云涌。在2009年中國網絡問政十大事件排行榜中,廣東出現(xiàn)“網絡發(fā)言人”、番禺暫停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廣東舉辦首屆網民論壇等五大事件占據(jù)了排行榜一半的空間。
4月16日,廣東首屆網絡問政研討會在惠州舉行。官方、專家及網民就網絡問政的現(xiàn)狀、功用以及前景進行了多元的溝通和探討。對網絡問政在中國呈現(xiàn)的面目,與會人員的看法或欣喜,或理智,或迷茫、或積極。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任劍濤說,從中央到地方,網絡正在成為新的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強有力的手段和橋梁。網絡問政不僅是公民責問政府、政府到網上搜羅信息簡單被動和機械的過程,而是一個虛擬空間向現(xiàn)實空間推進的狀態(tài)。 地方政府官員放下身段將網民不當作一般的草民和子民,網民也不是暴力心態(tài)對社會發(fā)泄不滿,雙方達成理性思維是非常關鍵的。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認為,網絡問政似乎超越了地方的求計獻策,中國的政治在悄然地發(fā)生變化。但網絡問政提出了一系列的尖銳的問題:誰來問政?向誰問?是否可以問出結果?如果不能回答這些問題,網絡只能成為官員走秀的T型臺。一個社會不能過于依賴網絡問政,而需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力,依靠制度推進民主實踐。從民眾的角度來講,他們需要的不是親民的姿態(tài),而是有關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實際解決,從社會層面來講,網絡無法解決社會政治問題,一切都靠網絡輿論將中國的事情改變的話,整個社會不會是健康發(fā)展的社會。
活躍在網絡地深圳網友公民證說,他在網絡上問政的時間比較長,最尷尬的就是問了沒有答。
對于專家觀點的交鋒和網民的無奈,鳳凰衛(wèi)視時事評論員邱震海表示,對于網絡問政,政府多是實用派,利用網絡平臺搜集民意,學者存在積極樂觀和謹慎樂觀的分野,而網友是在積極參與姿態(tài)下的迷茫者。三大族群的感受體現(xiàn)了中國正在發(fā)展的變化,每個不同的群體都有自己的訴求。
有媒體如是看待網絡問政:網絡問政不能包打天下,但它培養(yǎng)了中國的公民意識的,對政府官員公民意識也是一次訓練,網絡問政是一種福祉。(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