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低收入家庭的安身之地(圖)——中新網(wǎng)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福利精品免费,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

<b id="kjewv"><legend id="kjewv"></legend></b>
<cite id="kjewv"></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港澳新聞

      香港公屋:低收入家庭的安身之地(圖)

      2010年08月13日 15:15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位于香港觀塘的秀茂坪南邨擁有21萬平方米的綠化面積,是新型屋邨的代表。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香港的公屋政策始于20世紀50年代,并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不斷完善。目前,香港共有約71萬套公屋住房,每套面積30至60平方米,超過200萬人租住其中,約占香港總人口的29%。

        香港特區(qū)政府對公租房的租金收入、租賃人的資格審核等方面相對成熟的運行機制,或能為內(nèi)地正在探索中的公共租賃房提供一些借鑒。

        35平方米戶型,月租1280港元,每月將減租150港元……香港西環(huán)邨北苑臺公告墻上,貼著一沓文件紙,上面列明有關最新差餉(一種源于英國的稅款)寬免轉撥公屋住戶政策的實施辦法,35平方米至56平方米的各種戶型減租幅度都清清楚楚。

        香港公屋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為需要住房的香港低收入家庭提供負擔得起的安身之地。公屋價格是廉租的,但是生活絕不廉價。新式的公屋內(nèi),商場、學校、養(yǎng)老院等設施和綠化設施更加完善。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公屋政策幫很多香港人解決了住在哪里的問題。

        租金:為同地區(qū)市場價的1/4

        -每年財政預算案大都會推出針對公屋租戶的減租安排

        -租金價格方面,相當于每收1元租金,政府補貼3元

        7月29日,負責公屋租賃營收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完成公屋租金討論和檢查工作,決定9月首度啟動租金可加可減機制,建議加租4.68%,同時采取一次性寬免措施,9月免租一個月,以減輕租戶負擔。全港53萬公屋住戶將迎來13年來首次加租,平均每戶加租62元港幣,九成住戶多繳的租金不多于100元。

        實際上,市道暢旺的年景要改善民生,經(jīng)濟蕭條的年景要助渡難關,因此,近幾年來,香港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案大都會推出針對公屋租戶的減租安排,以扶弱濟困。

        “公屋租金的制訂,最重要的是要讓租戶可以負擔!毕愀鄯课菔鹗痖L陳鎮(zhèn)源說,目前公屋平均租金約為同地區(qū)市場價的1/4,相當于每收1元租金,政府就要補貼3元。

        香港公屋的月租由220港元至3370港元不等,平均為1320港元,超過六成租戶每月租金低于1500港元。租金中已包括差餉、管理費和維修保養(yǎng)費用。對于暫時遇到經(jīng)濟困難而無法負擔公屋租金的租戶,房委會有一個“租金援助計劃”。住戶的租金占收入比例超過20%,或收入低于限額的60%,可獲寬減租金25%至50%,減租期為一年。有長期經(jīng)濟困難的家庭,則可向社會福利署申請救濟金,即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政府向綜援戶提供租金津貼,數(shù)額足以支付全數(shù)租金。目前,領取綜援和接受租金援助住戶的數(shù)目,約占公屋住戶總數(shù)的22%。

        未來,公屋租金的厘定將更加“人性化”。新的《房屋條例》為租住公屋提供了一個以收入為基礎的新租金調(diào)整機制,根據(jù)租戶家庭收入的增減而調(diào)加或調(diào)減租金。新機制下首次租金檢討目前正進行,預計大約于今年年中完成。以后每兩年調(diào)整一次。

        ----- 港澳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