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有點漲不動 8月或成“分水嶺”漲幅將放緩(4)——中新網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福利精品免费,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

<b id="kjewv"><legend id="kjewv"></legend></b>
<cite id="kjewv"></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房產新聞
        房價有點漲不動 8月或成“分水嶺”漲幅將放緩(4)
      2009年09月03日 09:58 來源:北京青年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環(huán)比7月同期下降4.39%

        8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量下降

        龔小姐懷揣40萬元的首付款,卻買不到合適的二手房!安坏10天時間,我先后看上3套滿意的兩居室,卻因為房主臨時漲價都沒成交!饼徯〗銤M臉無奈,“如果不是婚期臨近,我寧愿再觀望一段時間。”二手房市場價格的漲勢,讓龔小姐這樣的“剛需一族”都產生了觀望的情緒。

        ●成交量下降 觀望情緒漸濃

        統計數據顯示,8月1-24日存量住宅網上簽約套數為17726套,環(huán)比7月同期18540套,下降了4.39%。各個房地產中介門店都感覺到8月二手房需求量和成交量都有明顯的下降!皬恼w的數值和我們分行的數值來看,8月份的新增客源明顯少了很多,7月份時每周的求購客戶都在50個以上,但進入8月以來每周的求購客戶還不足30個!敝性禺a后現代城分行負責人王克如是說。21世紀不動產某門店負責人苗立濤認為,8月份網簽數量體現的是從7月底到8月的成交量,這個數據的下降也表明這種觀望情緒早在7月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產生了。

        ●8月份二手房市場上演拉鋸戰(zhàn)

        8月份二手房市場的特點,王克用“拉鋸戰(zhàn)”來形容,“賣方要加高,買方追不動高價,業(yè)主的要價高過客戶能承受的價格,所以就開始觀望!彪S著一手房價格的上漲,二手房業(yè)主的心理價位也隨之高漲,很多業(yè)主惜售、跳價,議價空間不復存在,拉鋸戰(zhàn)由此展開。

        一些業(yè)內人士認為,新近出臺的二套房貸收緊的政策也對二手樓市產生了一定影響,擠退了一部分投資性需求的客戶;而房價走勢如迷局一樣的不確定性,也使得改善型需求的客戶也開始靜待相關利好政策的出臺,因而放緩了入市的速度。隨著金九銀十的到來,大量一手樓盤,尤其是大體量新盤即將入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觀望的濃度。

        從中原地產三級市場研究部統計的數據來看,8月份以來,一居室等小戶型成交量逐步走穩(wěn),三居室等改善型戶型的成交量有所下降。從各個門店提供的信息也可看出,雖然稀缺性房源和高性價比的房源依然很具有吸引力,但改善型需求和一部分投資需求明顯減少。

        中原地產三級市場部副總經理宮萍認為,今年上半年沉淀了一定時期的剛性需求得到了集中的解決,此后進入樓市的大多是投資客和改善型需求的客戶。今年房價的漲勢已經超過2007年,然而8月份二手房網簽數量的下降,是與前半年各月增長速度相比相對減緩,下降速度并不是很明顯。但盡管如此也能表現出二手房市場已經出現了觀望的情緒。“8月份二手房市場成交量受挫的原因,一是由于房價上漲過快,而是二套房貸收緊的影響,投資性和改善型的業(yè)主自然會開始觀望。”

        ●跳價時有發(fā)生 供需應遵循市場調節(jié)

        “盡管8月份二手房業(yè)主跳價的現象比起6、7月份有所減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交量!蹦扯址恐薪槿藛T說。在房價是漲是跌這一大環(huán)境并不清晰的狀況下,很多二手中介機構想出不同的辦法來應付業(yè)主跳價的行為!拔覀兺ㄟ^提高訂金額度和高額違約金等方式來約束買賣雙方的行為,爭取促成合理的交易!庇行┒址拷浖o人則從政策和市場的角度為業(yè)主分析樓市的走勢以促成成交。宮萍則認為,房價上漲,二手房價格自然也會水漲船高,在目前這種購房者都相當理性的情況下,房價一旦高過購房者的心理承受價位,自然就會持幣觀望,二手房業(yè)主想要變現就需要根據市場和需求及時調整價格,市場供需關系中買賣雙方相互依存的規(guī)律是無法跳脫的!熬植亢蛡別的調整行為雖然也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大環(huán)境的改變是有限的!倍址繕I(yè)主應該利用自己所具有的靈活性,及時地適應市場的供需,惜售、跳價死扛著,只能助長觀望情緒越來越濃。 文/董谷媛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