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土地閘門”為樓市“排雷”——中新網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福利精品免费,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

<b id="kjewv"><legend id="kjewv"></legend></b>
<cite id="kjewv"></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房產新聞
        用“土地閘門”為樓市“排雷”
      2009年12月21日 09:32 來源:國際金融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為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國務院近日要求按照穩(wěn)定完善政策、增加有效供給、加強市場監(jiān)管、完善相關制度的原則,繼續(xù)綜合運用土地、金融、稅收等手段,加強和改善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土地居于金融、稅收等手段之首。

        實踐證明,積極運用“土地閘門”,對于排除房地產市場發(fā)展中的風險因素,保持事關國計民生的這一重要產業(yè)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

        金融危機:都是地產惹的禍?

        11月27日,阿聯酋迪拜政府宣布迪拜世界無力還債,成為2001年以來全球最大主權基金違約事件,在重創(chuàng)企穩(wěn)復蘇中的世界經濟、全球投資和商業(yè)信心同時,再次把房地產推到風口浪尖上:從美國房地美、房利美陷入絕境,雷曼兄弟破產引發(fā)全球金融海嘯,到迪拜危機引發(fā)全球性金融市場震蕩,甚至10多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房地產在多次全球性金融風暴中,都充當了“引信”角色。

        最近十多年來,我國幾次較為顯著的經濟過熱波動,都是土地供應與金融的失控互為表里,互相推波助瀾。1996年-1997年,2003年-2004年之間的經濟過熱、房地產熱,無不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貨幣供應與土地供應失控互相加劇造成的。

        從威廉·配第以來,土地被稱為“財富之母”。老電影《飄》的那句格言更是盡人皆知:“只有土地與日月永存。”本來,把錢貸給土地,具有很強的保險增值功能。然而隨著現代金融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土地從吸納貨幣、穩(wěn)定流動性的工具,演變成金融風暴、經濟危機的催化劑,這使我們更加充分地認識到,黨中央、國務院從2003年開始明確把土地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可謂高瞻遠矚。

        加速資本化:重視土地的金融性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5部委12月17日公布《進一步加強土地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這是中央要求的土地、金融、稅收等手段綜合運用“第一拳”。

        國土資源部提供的最新統(tǒng)計數據表明,最近10年來,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累計達5.19萬億元,土地抵押面積、價款分別提高了7.74倍和13倍,2000年以來,我國土地抵押貸款每年以40%左右速度增加,占銀行放貸比重不斷增大。

        這表明,無論地方上的“土地財政上癮”、上市公司挾土地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還是土地抵押占銀行放貸比重迅速增大,都需要及時啟動“土地閘門”,調控土地資本化速度、結構、比例,以切實防止“都是地產惹的禍”情況在我國發(fā)生。

        “雙保行動”:只能加強,不能放松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發(fā)現,“銀糧”和“地糧”二者互相影響是有規(guī)律的。每一次金融放大的第二年開始,土地征用量在擴大;金融收緊的第二年,土地量才開始縮小。這使得2010年的土地宏觀調控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當前,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發(fā)展都面臨諸多復雜因素。土地政策既可以與金融放大互相推動引發(fā)風險,也可以與金融收緊互相強化造成過快收縮甚至“硬著陸”。在此情況下,要看到確保土地供應、促進經濟增長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2009年發(fā)起的保障經濟增長、保護耕地紅線的“雙保行動”,明年只能加強,不能放松。發(fā)揮土地穩(wěn)定金融的正面作用,限制其放大金融風險的負面作用,這是我國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