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國貨存爭議困擾政府采購 界定標準有望出臺(2)——中新網(wǎng)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福利精品免费,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

<b id="kjewv"><legend id="kjewv"></legend></b>
<cite id="kjewv"></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汽車新聞
        汽車國貨存爭議困擾政府采購 界定標準有望出臺(2)
      2009年06月22日 10:52 來源:中國經濟網(wǎng)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界定國貨、洋貨存爭議

        據(jù)劉志佳介紹,目前奇瑞汽車加工設備的整體國產化率已經達到70%以上。因此,對于像奇瑞這樣自主知識產權明確的企業(yè)來說,毫無疑問是國產車即國貨,以這樣的身份進入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名單,沒有人存在異議;但是國內諸多的合資汽車企業(yè)一直被自己是國貨還是洋貨所困擾,這也困擾著政府。

        近日,有關媒體披露華晨寶馬和北京奔馳入圍2009年-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xié)議供貨,引來很多爭議。對此,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次例行采購。

        據(jù)這位負責人介紹,這次采購共有38家汽車廠家生產的834款車型中標,奇瑞、江淮、奧迪等品牌都進入了協(xié)議供貨目錄,華晨寶馬、北京奔馳有9款車型中標,均為國內生產,并非進口產品。汽車品牌進入?yún)f(xié)議供貨目錄,只是一種供貨資格,并不意味著采購單位就將實際采購該類車型。

        記者注意到,在6月15日國管局的網(wǎng)站上刊登的《說明》同時還指出,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黨政機關厲行節(jié)約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今年各級黨政機關的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用支出在近三年平均數(shù)基礎上降低15%。有關部門已經相應下調了公務用車配置的排氣量和價格標準,同時規(guī)定除黃標車外,其他公務用車一般不予更新。

        這也就意味著中央國家機關政府目前沒有采購華晨寶馬和北京奔馳車的計劃。

        但是,對于華晨寶馬和北京奔馳到底是國貨還是洋貨的問題,相關部門一直沒有出臺相關的界定標準。

        據(jù)《中國經濟周刊》了解,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是寶馬集團和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在中國共同組建的生產和銷售寶馬汽車的合資公司。而北京奔馳是北京汽車工業(yè)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與戴姆勒股份公司、戴姆勒東北亞投資有限公司于2005年8月8日共同組建的合資企業(yè)——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

        寶馬和奔馳是在中國土地上生產,兩個洋品牌都具有了中國本土血統(tǒng),但是否可以界定為國貨,一直眾說紛紜,相關部門也一直沒拿出相應的界定標準。

        “盡管我們現(xiàn)在說優(yōu)先購買國貨,但是國貨標準究竟該怎么定,到現(xiàn)在都沒有一個統(tǒng)一嚴格的規(guī)定,很難認定哪些是國貨,哪些是洋貨!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作為汽車廠家,劉志佳在汽車的國貨、洋貨界定方面,有一定的發(fā)言權。

        “界定是國貨還是洋貨,最關鍵的,看是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劉志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除了商標以外,比如動力總成、發(fā)動機、變速箱、車身等幾個核心部件是否是自主生產或控制,是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就能定義是否是自主品牌。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劉志佳說。

        接近發(fā)改委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最近國家對如何界定汽車是國貨還是洋貨的思路已經比較清晰,有了具體理念,“現(xiàn)在發(fā)改委和工信部在運作這個事情。不久或將出臺具體標準”。

      【編輯:陳鑫
        ----- 汽車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