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蔭小道慢跑,在草地上曬太陽,孩子放風箏、老人樹下對弈、游客拍照打卡……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享受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綠色福利。而這些日常背后,離不開一場持續(xù)半個世紀的生態(tài)接力。我們總以為,綠,是自然的底色。但其實,它也可以是人為的奇跡→
當古老文物開始“網上沖浪”,也學會了“抖包袱”,熱梗頻出,紛紛“出道”成頂流。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化身“美妝達人”,與馬王堆辛追夫人、飛天壁畫、兵馬俑在朋友圈妙語連連,抖出三千年文化“新梗”。中國各地博物館紛紛“入駐”社交平臺,用科技與創(chuàng)意拉近與公眾的距離。科技助力下的博物館,原來這么會玩~跟隨AI的視角,一起來感受文物的另一面。
如果伏爾泰和孔子共飲巖茶,會聊什么?朱熹說“天理”藏在山川草木中,老子說“道法自然”,孔子則想開個“茶藝分?!薄.斔奈晃幕揠⒆谖湟纳綄︼?,一盞茶泡出了東西方文明的千年對話。
假如沒有孔子,東亞的文明是否會有另一番模樣?仁、義、禮,是否會被其他思想取代?作為儒家學說的開創(chuàng)者,當孔子神游世界,同西方思想家進行對話,一場激動人心的思想碰撞拉開序幕,一場浩浩蕩蕩的文化交融已經開始。